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?
关于中秋一词的记载,最早是在《周礼》一书中。而关于它的由来,重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
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君主的宗教祭祀活动,这种说法于《礼记》记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”。说的是君王春天需要祭拜太阳,秋天需要祭拜月亮。结合我们当代赏月的习俗,我们可以推断:古代君主在秋天祭拜月亮就是赏月习俗的由来,后来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神性与王权的逐渐分离,赏月也不再是贵族的传统,遂逐渐传入民间。
第二种说法
中秋起源于民间的农业生产行为。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秋字的原本意思,秋字在古代的含义就是庄稼成熟之时,而在农历8月份,各种中原地区常被耕作的农作物都纷纷成熟。民间百姓为了庆祝丰收,遂以中秋作为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,并在日后的沿革中衍生出了赏月、观灯和吃月饼等习俗。
什么时候开始有中秋节?
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祭月,历史久远,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“月神”的一种崇拜活动,二十四节气的“秋分”,是古老的“祭月节”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,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,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。“中秋”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,成书于两汉之间的《周礼》中说,先秦时期已有“中秋夜迎寒”、“中秋献良裘”、“秋分夕月(拜月)”的活动。据记载,在汉代时,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、养老,赐以雄粗饼的活动。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,不过不太普遍,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。
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,大约是在唐代。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,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。
北宋时期,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,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。
到了明清时,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。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,功利性的拜祭、祈求与世俗的情感、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。
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玩花灯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习俗,流传至今,经久不息。中秋节时,云稀雾少,月光皎洁明亮,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、祭月、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,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,砌宝塔等活动。发展至今,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。除月饼外,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。
中秋节历史悠久,要说起源已经很难说清,但正式被官方认定为全国性节日是在唐代。